《瓷光》配资著名股票配资门户
街角的旧书摊上,几张泛黄的娱乐杂志在寒风中簌簌作响。摊主老李头叼着旱烟,忽然指着封面笑道:\"这女娃娃,倒是像极了当年上海滩的月份牌美人。\"我凑近看时,只见那画报上的女子明眸皓齿,竟把周遭的油墨文字都衬得黯淡了三分。
世人皆知周秀娜。茶楼里的跑堂提起她,总要搁下茶壶比划她那杨柳腰肢;学堂里的女学生偷藏她的画片,在课本夹层里摩挲;就连巷口修鞋的王驼子,也会在补缀间隙,望着电线杆上她的广告出神。这般颠倒众生的魔力,倒教人想起古话里说的\"一顾倾人城\"。
细看她的容貌,确乎是造物主偏心之作。杏子般的眼眸里汪着两潭秋水,眼尾微微上挑,偏生不显轻佻,倒像工笔画里精心描摹的凤梢。鼻梁如青玉簪子般挺秀,唇色天然带着三月桃花的艳。最妙是那通身瓷白的肌肤,日光下竟泛出细瓷般的釉色,让人疑心轻轻一叩便会发出清越的声响。
但若以为她单凭皮相取胜,便大错特错了。某次慈善晚宴,我亲眼见她踩着七寸高跟鞋,在红毯上走得步步生莲。有记者故意问及整容传闻,她只将鬓边碎发别至耳后,露出颈间一粒朱砂痣:\"父母给的骨血,不敢不珍重。\"这话说得不卑不亢,倒让那提问者讪讪地缩回了话筒。
展开剩余60%她的身段更是人间少见。某年维密秀场,她穿一袭绛红鱼尾裙登场,行走时腰肢轻摆,宛如敦煌壁画里的飞天活了。后台更衣时我偶然瞥见,那雪背上竟有两道清晰的芭蕾舞绑带勒痕——原来所谓的天生丽质,不过是把汗水都藏在了华服之下。
这女子偏生不肯做花瓶。电影《胭脂扣》里她演个哑女,为练手语十指磨出血泡;去年发行的专辑《瓷语》,从填词到编舞皆亲力亲为。录音师老陈说,有次凌晨三点经过棚里,还听见她在反复打磨一段戏腔。
戏园子里的老辈人常说,真正的美人要有\"骨相\"。周秀娜的骨相,大约就是那副不肯认输的倔强。她总说:\"瓷器要经过窑火才见真章。\"这话倒让我想起幼时见过的景德镇老师傅,他们烧制的器物,总要对着日光照一照胎体里的暗纹。
暮色渐浓,老李头开始收摊。风卷起最后一张周秀娜的海报,那画中人眼波流转,仿佛在说:美不过是张入场券,戏要怎么唱,还得看自己的本事。远处霓虹次第亮起,照得柏油马路泛起釉色。这时代需要这样的女子——既做得了彩釉花瓶,也当得起淬火青瓷。
愿每个追梦人都能如她一般,在生活的窑火中炼就一身铮铮骨相。
发布于:山西省驰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